时间:2018-05-28 18:18 来源:网络 发表评论 打赏小编
贵州丹寨:“四场革命”决战脱贫攻坚
宣传标语昭示了丹寨县委县政府的决心
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2018年2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布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
令出必行!丹寨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孙志刚“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和省长谌贻琴“用心用情用力,实干苦干加油干,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的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吹响了春风行动的号角,在推行“能力增强到户、产业增效到户、资源增多到户、政策增进到户的“四增到户”扶贫新模式的基础上,再对“等着扶”、“转作风”、“产业转型”、“压实责任”来“四场革命”,党群干群凝心聚力、携手并进、奋力赶超,全县呈现出大兴产业发展推进脱贫攻坚的良好格局。
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我要脱贫”、“我要小康”誓师碑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对“等着扶”来一场革命
丹寨县按照州委书记桑维亮“尊重和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贫困劳动力提升技能素质、实现稳定就业、有效增加收入,实现可持续、有质量的脱贫”的指示要求,把“立志”与“扶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以开展懒转勤、勤转能、能转富的“三转”行动为载体,深入推进“能力增强到户”,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三转”行动,促进全县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扬武镇洋浪村在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帮扶下,洋浪村人最能感受“三转”行动带来的脱贫致富喜悦。
洋浪村与干改村、五一村抱团发展,“三村”成立了联合党总支,“三村”村民立下了“我要脱贫”和“我要小康”的誓师石碑,成立了丰达农业公司,从一个普通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产业村,蔬菜畅销全国和端上了香港餐桌。
2017年,丰达农业公司蔬菜累计销售总额达4300余万元,户均增收2500元。2018年,丰达农业公司产业覆盖了全县4个乡镇和辐射周边的凯里市、雷山县等6个县市,蔬菜种植面积达4700余亩。
丹寨县扬武镇干改村哈密瓜种植基地(王正海 摄)
洋浪村村民吴达超原是一位“牛痴”和“懒汉”,平时“今天东家喝美酒,明天西处看斗牛”,村里以“晴雨表”对其跟踪转化,现老吴变成了丰达农业公司“职业农民服务队”的一员,每月收入有了2000余元。
正因有了“三转”行动,2017年7月,排调镇党早村与丰达农业公司合作,建立了党早村宰飞生态蔬菜种植示范基地,2018年首批种植西兰花195.5亩,覆盖59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6户。
为了运输蔬菜等产业物资,党早人从险峻的山垭口向山脚牵引了几条索道,4条钢丝绳、两组滑轮、几个载物的结实箩筐和山顶上的机房组成了一条党早村的脱贫致富路。
索道还未修建时,村民们全靠肩挑背扛,一趟就要40多分钟,而现有了索道,一次可载近两千斤的蔬菜等农产品,15分钟就能运到山腰,直接送上公路装车运往市场。
丹寨县通过开展“三转”行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对“等着扶”来了一场革命,切实打破了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贫困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啃食脱贫攻坚硬骨头”。截至目前,全县1093名“懒人”变“勤人”,5543名“勤人”变“能人”,2038名“能人”变“富人”,“能人”和“富人”变成了脱贫攻坚的“领头羊”。
丹寨县排调镇高峰村牛角山通村公路(杨武魁 摄)
全县干部下沉基层,对“转作风”来一场革命
丹寨县立下了2018年全面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军令状。建立脱贫攻坚“一联四包”工作机制,实行分级包干推进全县脱贫攻坚,让党员干部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增强发展后劲和支撑,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干部责任。
“一联四包”,即:一联是指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联系乡(镇);四包即县“四大班子”成员及县级干部包乡(镇)、县级干部和乡(镇)领导干部包片、部门单位包村和干部包户。
“我们县委宣传部负责帮扶九门村,除了我之外,单位还另外出派出2名减贫摘帽攻坚队员,村里发展了420亩稻田养鱼、7000余羽林下生态鸡、156亩水产养殖、果蔬产业350亩,覆盖了全村138户548人。”南皋乡九门村驻村干部杨通兴说。
杨通兴所说的减贫摘帽攻坚队员,这是丹寨县各乡镇和扶贫办、移民局、水务局等“重点单位”和其他县直单位分别按80%、60%的人员直接派到帮扶村参加脱贫攻坚,“攻坚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指导、配合村党支部开展扶贫工作。
干部包户按照“54321”帮扶模式,实行正县级、副县级、正科级、副科级和普通干部分别结对5户、4户、3户、2户、1户的贫困户,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手挽手·一帮一”活动,掌握致贫原因,落实帮扶措施,协助落实帮扶项目,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帮助发展生产促进产业增收。
丹寨县排调镇甲石村,少数民族群众在管护茶场(杨武魁 摄)
着力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惠民政策,每天利用“寨寨响”的苗语和汉语“双语”广播和充分发挥县、乡(镇)、村的三级宣讲团作用,以电视、广播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形式将惠民政策宣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召开群众大会、院坝会,在宣讲政策的同时,听民意、解民忧,研究解决村民们最迫切的问题,拉进干群关系,凝聚攻坚合力。
开展“百名农业专家”下基层服务“三农”活动, 63名“农业专家”将农技送进田间地头,发动“土专家农教授”传帮带。开展技能培训下乡镇进村寨活动,做到因人施培、因产施培、精准培训,2018年举办了14期736人的吊瓜、蔬菜种植和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截至目前,县级领导不定期分别赴全县6个乡镇和36个片区组织召开“一联四包”脱贫攻坚调度会,解决项目资金2678.544万元,全县2568名干部与1.4万户贫困户结成“手挽手·一帮一”帮扶对子,形成贫困有帮扶、干部有担当、人人有担子,不脱贫不脱钩。
丹寨县龙泉镇马鞍村精品葡萄园,村民正忙疏果管理(潘皇权 摄)
选准扶贫项目,对“产业转型”来一场革命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丹寨县牢牢把握结构调整“八要素”,全面推行孙志刚书记提出的“五步工作法”,探索创新“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 户”的“三带”产业扶贫模式,全力推进产业增效到户,2018年产业发展定位为蔬菜11万亩次、新增中药材1.265万亩、茶叶提质增效1万亩、精品水果1.56万亩、出栏土猪12万头、生态家禽110万羽的“六个一” 产业扶贫工程,着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转型”来一场革命。
由县四大班子领导牵头挂帅,成立了“六个一” 产业扶贫工程建设专班,负责产业的组织实施、技术保障、产销对接、效益评估等。也正如此,村民亲切地将产业建设专班的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别亲切地称为“茶书记”、“果县长”、“菜主任”、“药主席”……
品牌带产业,实现价值倍增。引进茅台生态农业、昌昊金煌、清华科技园等知名企业,带动蓝莓、中药材等两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从组培—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直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2015年,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丹寨,其用丹寨县种植的蓝莓生产悠蜜Umeet蓝莓利口酒,产品畅销全国。目前,丹寨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蓝莓种植1.37万亩,2017年产值达697.72万元;2018年新增1万亩,将覆盖6个乡镇42村。
企业带基地,实现收益共享。丹寨县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通过茶企业带动贫困户种植和劳工增收。目前,全县共有茶园11.7万亩,2017年产值5.4亿元,2018年提质增效1万亩,可采茶园6万余亩。仅丹寨县华阳茶业有限公司开采1个月,就收了春茶鲜叶2.7万余斤,支付群众采摘费73余万元,带动群众务工就业9000余人次。
丹寨县浙丹公司灵芝种植大棚(黄晓海 摄)
3月16日,南皋乡大寨村迎来了首次采摘食用菌大球盖菇1000余斤的“大丰收”。大寨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食用菌大球盖菇产业100亩,企业以保底价每公斤8元进行收购,亩产达4000斤,预计实现产值160余万元,带动123户贫困户479人增收。
合作社带贫困户,实现抱团发展。2017年12月,“丹寨黑猪”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国家农业部专家评审。龙泉镇乌尧村通过村产业扶贫合作社带动全村109户贫困户养殖黑猪,通过电商和实体店销售鲜肉和腊肉制品,2017年收入200余万元,2018年正辐射带动周边11个村发展黑猪养殖。
兴仁镇城江村是远近闻名的“西瓜村”,通过党支部的引领和村产业扶贫合作社的带动,2017年种植西瓜2700亩,年收入近3000万元;2018年城江村西瓜种植2950亩,西瓜种植辐射到县内5个乡镇和周边5个县市。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解决广大党员和青年发展产业资金难的问题,2017年对党员累计发放低息贷款“党贷富”1200余万元,2018年在龙泉镇马鞍村试点对创业青年发放“青扶贷”低息贷款,不断鼓励党员及青年干事创业。
“丹寨县通过‘六个一’ 产业扶贫工程,全面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贫困户享有入股分红股金、土地流转租金和劳务薪金的‘三金’收入,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基本实现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丹寨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刘蔚说。
丹寨县扬武镇老八村有机蓝莓种植基地,农民对蓝莓果树进行淋水管理(黄晓海 摄)
推行“森林管护区”制度,对“压实责任”来一场革命
丹寨县推行党风廉政建设“森林管护区”制度,切实解决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党内政治生态“谁来护”、“护哪里”、“护什么”、“怎么护”和护好与护不好“怎么办”的五个方面问题,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从严从重查处,倒逼党员干部阳光廉洁履职,不断压实责任,有力推进脱贫攻坚。
定管护主体,促有人负责,切实解决“谁来护”。全县75个单位共设置1216个管护主体,党风廉政建设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做到凡是有党员、干部的地方,都设管护区域,实行统一挂牌履职,切实落实“树木”和“森林”有人管护。
定管护范围,促守土担责,切实解决“护哪里”。按照管业务必须管党务、管工作必须管思想、管任务必须管队伍、管效率必须管作风、管资金项目必须管党风廉政的“五管”要求,厘清细化各责任主体的管护范围,全面实行各管护主体既管区域内面上“森林”,又重点下管一级“树木”,进一步细分各自的管护范围,切实落实守土担责。
定管护内容,促工作明责,切实解决“护什么”。以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清单为依据,将每个管护主体的达标性任务具体化,切实解决管护主体“护什么”的问题。“我作为党组书记,必须做到管护‘四个清楚’,即对管护区域的整体现状清楚,对管护区域的党员、干部职工底数清楚,对管护区域的‘树木’分布情况清楚,对管护区域的整改提高方向清楚。”丹寨县人民医院党组书记陈焕春说。
定工作规范,促有效履责,切实解决“怎么护”。坚持教育、监督、惩处、制度并举,推动精准实践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将管护区域管得了、管得好。2017年以来,全县各管护主体共约谈6026人次,组织开展警示教育5场次,接受教育2400余人次;组织谈话函询28人次、立案查处120人。
丹寨县移民搬迁户们在新房前展示刚领取的新房钥匙(黄晓海 摄)
定履责核定,促作为尽责,切实解决护好与否“怎么办”。强化对各管护主体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核查认定,坚持尽职可免责,失责必追究,用好问责“利器”,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压实管护主体作为尽责。
创新了“五定五抓”巡察工作机制,全县组建了4个常规巡察组,2018年启动了第3轮常规巡察工作,切实发挥好巡察的“利剑”作用,强化对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和资金项目审批、管理、使用、实施情况的巡察,切实保障脱贫攻坚有效推进。
全面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行问题线索优先处置,案件审查调查快查严办,处理处分从重量化,让违纪成本更高、代价更大,使脱贫攻坚纪律成为“高压线中的高压线”,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守底线,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丹寨县通过‘四场革命’决战脱贫攻坚,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有力转变干部作风、着力压实党员干部责任,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全县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确保2018年整县实现‘减贫摘帽’。”黔东南州政协副主席、丹寨县委书记袁尚勇说。